作战雾霾天——空气净化器
自2015年进入冬季供暖期以来,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北方的雾霾天气频繁出现。在四面;霾伏下,为在室内营造出相对良好的呼吸环境,空气净化器成为家电市场的新宠。然而,在2016年新年伊始,;小米空气净化器因固态污染物洁净空气量和噪声等问题深陷;质量门后,消费者对国产空气净化器的净化能力和产品质量信心不足,使得空气净化器继马桶盖之后,成为又一;海淘热点。
;海淘的空气净化器真的比国产空气净化器更安全可靠吗?笔者以中国专利检索数据库中涉及室内空气净化领域相关专利文献为基础,对涉及室内空气净化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进行了统计,着重对空气净化器涉及的净化技术进行梳理,从专利技术角度入手,分析;海淘回来的净化器与国货之间在技术和质量上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专利申请数量分析
笔者通过专利文献检索发现,截至2015年12月25日,共有1606件专利申请与室内空气净化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和应用紧密相关。
我国首次出现室内空气净化领域的专利申请是1987年,但仅有1件。在随后的16年时间里,我国相关专利申请量每年仅为10件左右。2003年,室内空气净化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大幅攀升,达到42件。2004年,天气预报中关于空气质量的播报内容从大气污染物转变为可吸入颗粒物,当年空气净化领域相关专利申请量增加到72件。2011年冬天,全国多个地区发生持续大雾天气,;PM2.5数据监测进入公众视野。2012年,室内空气净化相关专利申请的数量也迎来大幅提升,达到165件。2013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成为关注焦点。与此同时,室内空气净化相关专利申请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到260件。2014年,该领域专利申请跃升至404件。
通过分析室内空气净化领域的专利申请发现,随着公众对雾霾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室内空气净化设备等防护性专利技术或产品的申请量也逐年增加。该领域涉及A多的专利申请是用于进行空气调节的设备或元件,如对空气进行过滤处理、消毒处理的设备或元件,申请量达到712件,这些技术主要运用在目前销售的空气净化设备中。其次,该领域专利申请较多涉及用于把弥散粒子从气体或蒸汽中分离出来的经过改进的过滤器、过滤元件等,如空气净化器中经常需要更换的滤板、滤片,申请量为286件。此外,本领域专利申请还涉及使用化学方式进行空气消毒、灭菌或除臭的方法、材料或设备。
国货技术毫不逊色
在我国室内空气净化领域的1606件专利申请中,国内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共计1467件,占多数。其中,国内公司的专利申请量为885件,是国内该领域技术研发的主要主体。提交申请量最多的是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181件。国外申请人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和美国,日本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为95件,其中有67件来自夏普公司。韩国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有29件,主要来自三星电子公司和LG公司。
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室内空气净化设备主要以能够净化空气中含有的有害颗粒物、细菌的百分比来比拼净化能力,同时综合考虑净化设备的噪声控制能力。在我国提交的涉及室内空气净化设备的发明专利申请大多侧重于对空气净化设备或空气净化设备中能够实现某特定功能的元件的研发,如起到驱动空气流通的设备如何抽气、通过何种方式进行送风等。此外,还侧重空气过滤材料的技术研发,如使用的滤网、滤片、滤液的具体材质的研发等。可见,国内专利申请的技术侧重点更加具体化、实物化。
格力公司在室内空气净化领域的专利申请共有181件,最早出现在1999年。在181件专利申请中,外观设计申请为22件,实用新型申请为85件,发明专利申请为74件。由此看出,国内企业在室内空气净化设备的技术研发投入方面十分重视,丝毫不逊色于国外公司。格力公司在该领域提交实用新型申请的比例较高,这也反映出其希望通过尽快获得专利权来占领市场的商业意图。近几年,格力公司不断加大对相关主要技术的研发力度,研发方向更多侧重于将空气净化功能整合到空调器中。
作为该领域在华专利申请量最高的国外申请人,夏普公司最早在华提交专利申请是2001年。在67件专利申请中,外观设计申请为29件,实用新型申请为12件,发明专利申请为26件。不难发现,夏普公司的专利申请中,有近一半侧重于外观设计申请。可见,空气净化产品是否美观是除净化和噪声外吸引消费者的另一因素。而在相对能够体现申请人技术研发能力的发明专利申请及实用新型申请中,夏普公司侧重于研发采用负离子方式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的技术,同时也涉及室内空气净化设备的噪声检测、滤网监测、气密性监测等方面。
从室内空气净化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以及专利申请技术侧重方向来看,国内申请人无论从专利申请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相当程度的积累,室内空气净化设备的技术成熟度较高。从国内外主要申请人在室内空气净化设备领域的专利申请情况对比来看,在室内空气净化设备涉及的核心技术,如净化能力和噪声控制等方面,国内申请人的研发和投入并不比日本、韩国等国外申请人逊色。相比较,国内申请人的专利申请起步更早,提交发明专利申请和实用新型申请数量的比例相对较高,在设备功能集成度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多。